一直以来,“艾滋病窗口期”都众说纷纭,医疗机构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学机构对窗口期的长短都不尽相同。
目前,医学杂志上,普遍定义窗口期为2-6周[1],大多数CDC和医院给到大众的时间却非常保守,常常说3个月才能排除感染,而一线临床医生虽然有治疗指南参考,却会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结合患者个体来判断。
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窗口期的说法不一致?窗口期的长短跟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关系?下文将逐一解答。
首先,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“窗口期”
艾滋病病毒(HIV)感染人体后,会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来对付病毒。
以传统的抗体检测技术手段为参照,从HIV侵入人体到血液中积累足够量的、能用检测方法查出HIV抗体的这段时期,称为窗口期。
然而,随着抗体检测手段的不断优化,以及核酸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,现在业界普遍认为,从HIV侵入人体到能够检测到病毒的这段时间为窗口期。
一般来说机体感染HIV后,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会慢慢积累产生更多的抗体,当抗体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,才可以被抗体检测试剂检测到(抗体阳性),在抗体积累早期阶段检测不到(抗体阴性)。
在抗体积累早期的这段时间内,虽然检测不到抗体,但身体内已经存在HIV,可以通过其他手段,如核酸检测查出病毒。
其次对于这些检测方法,窗口期有什么不同?
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,艾滋病窗口期在不断地被缩短,由最初的3个月缩短至7天甚至更短。
虽然最新技术已将窗口期缩短至数天,但大多数省CDC和医院没有做出更新,仍沿用以前的3个月排除感染的标准。
不得不说,近年来出现的核酸检测,包括HIV RNA检测和HIV DNA检测,再结合干血斑HIV-1 DNA检测,已经成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窗口期,新的检测手段将大大提高高危人群HIV的检出率。
最后,窗口期的不同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实际意义?
窗口期的缩短,一方面缓解了高危人群的焦虑,大家可以在高危性行为后选择窗口期最短的方法检测。
另一方面,与传统抗体检测相比,最新的检测技术可以更加灵敏、准确的判断感染情况,给用户一个可靠的检测结果。
同时因窗口期的缩短,对于极早期感染状况确认的人,会带来以下好处:
1、 及早发现,及早治疗,降低发病几率
在极早期(感染7天)发现HIV感染后,患者可以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,这时体内病毒库(HIV-1 DNA)的水平还比较低,血液中艾滋病毒(HIV-1 RNA)的数量比较少,药物会在短期内消灭血液中的病毒,并且有效的抑制病毒库的扩张和复制。
HIV-1 DNA水平越低,疾病进展速度越慢,发病几率越小。
2. 恢复免疫系统,减少机会性感染
在感染极早期,被HIV侵染的CD4细胞数量较少,暂时没有影响正常CD4细胞的功能,此时机体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受到明显损伤,可以正常抵御外来细菌或病毒的入侵。
接受抗病毒治疗后,药物会持续压制CD4细胞中HIV-1 DNA的活性,阻止其产生病毒颗粒继续侵染健康的CD4细胞。
如果不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,HIV-1 DNA会不断复制产生新的病毒,新生成的病毒会侵染破坏更多的CD4细胞,最终将导致免疫系统的崩溃,无力阻挡疾病的入侵,各种并发症、机会性感染疾病会趁虚而来,此时治疗为时已晚。
3. 尽早获得艾滋病的“功能性治愈”
“功能性治愈”是指,停止抗病毒治疗后,机体仍然可以持续抑制病毒的复制,且没有传染性,免疫系统正常,不会引发机会性感染
研究显示,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时机会影响患者达到“功能性治愈”的几率,在HIV感染早期治疗,被“功能性治愈”的概率大,在HIV感染晚期治疗,被“功能性治愈”的概率小。
窗口期的缩短除了对早筛人群有积极影响外,对输血、器官移植等方面的安全性也提供了极大地保障。
窗口期的延长,其实很容易引起恐艾患者内心的纠结,甚至沉浸在在窗口期的时间数字里无法自拔。
有些人在高危性行为后,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到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,但又对其一知半解,因而容易忽略或者夸大艾滋病的传染性,这可能导致HIV的再次传播或将自己陷入焦虑和恐惧中(有些人可能会将自己出现的一些症状,强行跟网上提到的HIV急性期症状配对,也会对自己造成很多的困扰),想要去做艾滋病检测尽快确认一下有没有感染HIV,却苦于还没有度过窗口期,只能焦急的等待,同时如果感染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。
总结: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,窗口期在缩短,可以很好提高窗口期检出率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流行,减少因感染艾滋病而对个人、家庭以及社会的危害,具有积极意义。
参考文献
[1] 吴书志,梁浩.HIV 感染窗口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[J]. 社区医学杂志,2007,5(23):26-28